甜密的負擔.jpg

每個家庭都會面臨到親職教養或親子互動之課題,單親家庭亦不例外。當單親家庭中出現一個心智障礙孩子時,常會帶給家人很大的心理壓力和生活負擔。大部分的父母從得知孩子是心智障礙到完全接納,會經歷一段相當漫長而困難的心路歷程;面對親職教養常會感到無力感或灰心,甚至是拒絕與外界互動,以逃避他人異樣的眼光而將自我及孩子與外界隔絕,邱媽媽亦不例外!從漠視孩子的生活功能,認為只要提供給孩子足以溫飽的三餐及有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住所的想像,到開始透過鼓勵及輔導來發覺孩子的可塑性能力,並接受心智障礙兒子之智能與其身體的成長是銜接不上的,進而接受孩子如同幼稚園般或學齡期階段心智兒童之現實,一步步看見孩子的進步與學習及主動和善的人際互動,進而展開笑顏。

 

個案分享-

邱媽媽原本抗拒孩子去參加任何相關專業的生活學習與教導,總認為是白費時間力氣罷了!從協助孩子找尋身心障礙相關服務之機構,到輔導邱媽媽主動與資源單位聯繫,其經歷過程可謂困難重重。社工員首先關心孩子應安排到身心障礙機構單位學習生活技能,可是邱媽媽認為每天要接送坐公車很麻煩。社工員回饋並和她溝通,孩子一直待在家裡不太好,參與課程學習,可以讓孩子有機會學習獨立,也有機會和外界保持互動關係,對孩子的生活技能學習及未來就業都是有幫助的。社工員探問邱媽媽是否有主動和心路基金會聯絡孩子生活技能學習之部份;但邱媽媽認為心路基金有寄上課相關的DM,可是覺得不需要已經丟掉了。社工員詢問為何要放棄此機會,是否有特別的想法?邱媽媽覺得孩子在家教導他打掃都懶得學習了,如果花錢學那些沒有幫助的東西也沒用。於是社工員分享鼓山區一位有類似經驗媽媽的家庭狀況,肯定再有障礙的孩子都有相當的可塑性,只是缺少學習機會和刺激罷了;也和邱媽媽溝通無法陪伴孩子終老,就得面對必須讓孩子學習生活的能力。至少身為母親應當教導他基本生活能力,例如訓練陪同學習搭乘交通運輸工具的能力,並轉問有一天如果孩子走失了該怎麼辦?孩子沉默不語的看看社工員再看看邱媽媽。此時她才意會到自己從來沒有教導過孩子生活常識,於是開口問孩子:「○○!如果你走失了,你會不會找警察」。孩子木訥的不知如何回應。於是社工與邱媽媽討論,孩子外表上雖是成年人的體型,但心智上只是個孩子,生活中有太多事務需要教導,父母應先教導他從基本常識與生活能力的訓練開始,逐步建立他能儘可能獨立生活的能力。邱媽媽在社工員誠摯的溝通後終於點頭接受同意這樣的安排,願意與身心障礙相關單位聯絡,並且在實際生活中帶領孩子一起學習基本的處理事務能力。

 

有一天邱媽媽主動來電告知,已經詢問社福機構相關的課程問題,但因為該基金會每週只上一天課程,內容大多為打擊樂器或兩性教育及巧手DIY等,無法提供職前訓練,在考量課程期程時間及學費後認為若無法每天持續學習,功效應不大。於是社工員建議邱媽媽可再洽詢其他機構課程再做決定。邱媽媽後來終於同意讓孩子參加另一機構的相關課程,並親自帶孩子坐公車前往機構上課,訓練孩子帶路坐車,但在途中走過了頭,孩子察覺有異而回頭看看邱媽媽,可是邱媽媽假裝不知道,因此孩子又折返回來並找到公車站,這使得做母親的領悟到孩子認路學習的能力。後續邱媽媽又再度訓練兒子自行坐車上學,並教導他到學校再打電話回家報平安,中途如果迷路記得找警察叔叔;兒子果然不負所望,可以自己坐車上下學。這個繁複細緻且重複艱難的過程,是許多家有身心障礙孩子的痛苦與承擔,它是一條漫長的路途,因此需要許多的陪伴與支撐,才能走得更順暢一點。

 

妥善運用社會資源-

在孩子開始上學後,生活作息規律且正常,不再貪看電視,樂於到學校學習,並且會主動與同儕互動,也開始有了時間觀念,能自己準時起床及就寢;還開始學騎腳踏車,樂於在下課後幫家人購買土司當早餐。心智障礙的孩子也是社會的一份子,單親家長面對生活上的壓力更應及早認識和運用社會中各種資源,透過民間機構及專業人員的協助,讓孩子更有效地學習與成長。藉由參加學校或其他為心智障礙者服務的機構所舉辦的親子活動,不但可以學習輔導孩子的方法,也可以和其他父母互相交流經驗,進而提昇照顧子女的信心和能力。雖然不能立竿見影,但單親家長有可能從照顧中得到自我發展的機會,例如可能變得更有耐心與策略,更能了解別人的困難和需要,更樂意幫助別人,甚至協助孩子學習或適應生活而習得一門技能,而邱媽媽就是最好的例子。

 

                                                 撰文/  高雄市單親家庭服務中心   郭社工

arrow
arrow

    聖功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